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

秘魯咖啡園義工體驗

參與日期: 2015年7月13日至8月7日





這已是我在南美第二次的咖啡園義工體驗,但這次卻是在秘魯。想不到吧,原來秘魯也種植為數不少的咖啡,而且也是主要咖啡出口國之一。

第一次嚐秘魯出產的咖啡時,感覺很不錯,覺得比哥倫比亞的咖啡香濃,但味道仍帶酸,其實南美的咖啡(曾嚐過哥倫比亞,厄瓜多爾及秘魯)普遍帶酸,原因是南美本地人烘焙咖啡時都只去到淺棕色的程度,這是他們的烘焙習慣,和歐美人要求的口味截然不同。

南美的咖啡(除巴西)普遍生長在高海拔,位於安第斯山脈及亞馬遜盆地中間約1,200-2,000米的高度,而我這次的義工體驗就在秘魯中部Pasco Region的一個人口不到1,000的小小小鎮Huancabamba(海拔高度1,666米)

我在這個咖啡園的體驗是完美的,因只得我一個義工,令我可全面地接觸整個咖啡生產流程,由採摘咖啡豆至泡製一杯香濃咖啡,在這裡無一遺留地體驗到,尤其我的工作集中在後期製作,即烘焙(roasting)及研磨(grinding),彌補了我在哥倫比亞咖啡園未有機會嘗試的部分。而且,園主是一個對咖啡十分有熱誠的美國伯伯,有一位秘魯太太,在秘魯已生活了九年,雖然他已一把年紀,但仍然凡事親力親為,每個生產步驟都有其嚴謹程序,因他是追求生產精緻咖啡(gourmet coffee)。更難能可貴的,是他毫不吝嗇教導我每一個步驟的細節,完全滿足了我旅行是為了學習的慾望,萬分感激。

現在就來看看我在這個咖啡園學到的一切~~

1. 所有咖啡當然是從一棵幼苗開始,這些幼苗仍有等一段時間才可移植至咖啡園 (Planting)



2. 幼苗移植後待一年,才有這樣的高度 (Planting)



3. 三年後,就會開第一次花 (Harvesting)



4. 開花後兩個月,就會結出綠色果實,但仍未可採摘 (Harvesting)



5. 還要多等六至七個月,變成鮮紅呈紫的咖啡櫻桃(coffee cherries)時,就是採收期啦 (Harvesting)



6. 這個咖啡園區的採收期為每年四月至八月,我幫忙的這個咖啡園生產量驚人,由四月採到八月咖啡果實仍然源源不絕 (Picking)



7. 採收好的咖啡豆,要儘快去皮脫殼,用傳統的脫皮機手動把咖啡果實第一層剝開,看看後面那些全是被遺棄了的紅色果皮 (Peeling & Washing)



8. 接著就浸泡在水裡發酵2-3日(Fermenting)



9. 跟著要曬幾天日光浴,去除咖啡豆內的濕氣 (Drying)



10. 要成為精緻咖啡的其中一個要素,是咖啡豆的平均濕度不超過12%,園主對這個步驟亦鉅細無遺,有精確儀器去測試咖啡豆的濕度 (Drying)

11. 濕度達標後,要再進行多一次脫皮程序,之前脫的是紅色外衣,這次脫的是黃色內衣,變成光脫脫的咖啡綠豆,為烘焙作準備 (Peeling)



12. 烘焙這個程序是最決定咖啡的味道,亦是我最期待的。不同的烘焙機有不同的烘焙溫度,這個咖啡園有兩部烘焙機,分別每次處理2.5及3公斤的咖啡豆,園主對我說,烘焙這工作要非常細微及不可以有色盲,要識分淺啡,棕色及深啡,而且一度之差足以影響顏色的改變及咖啡的味道,園主十分重視這個步驟,即使他願意讓我嘗試,也必定在旁盯實我,頗有壓力,但也很刺激,當烘焙後的咖啡豆出爐後,所散發出的咖啡香氣彌滿著整個房間時,園主露出滿意的笑容,我則有點激動,終於看到並嘗試到決定咖啡味道的一步。園主的咖啡園多是按顧客的要求去烘焙咖啡的,挺有趣,本地人多是要求淺啡的咖啡豆,但如果運去國外的,園主會烘焙至深啡的程度(French roast),以迎合歐美人的口味。(Roasting)



13. 當烘焙成香味濃郁的咖啡豆後,便進行研磨(Grinding)



14. 研磨成粉後,儘快包裝,整個咖啡生產流程大功告成(Packing)



15. 係太陽底下,嘆一杯"自製"咖啡,回味無窮,也有點百感交集,從一粒咖啡果實到我手上的咖啡,過程絕不簡單,令我覺得咖啡豆同米一樣,粒粒皆辛苦,我一定會好好珍惜每一口咖啡。






咖啡小知識
鮮紅呈紫的咖啡果實,原來第一次去皮後,75%的重量會消失,至第二次去皮後,再有20%的重量不見了,烘焙後,15%的重量被蒸發,究竟仲有幾多剩?即100公斤咖啡果實脫去紅衣後,只剩25公斤,灑乾再進行第二次去皮成咖啡綠豆時,只餘20公斤,拿去烘焙後的咖啡豆/粉,最後只剩17公斤。我用7小時去採摘了25公斤的咖啡果實時,原來只足夠生產4.25公斤的咖啡,少得可憐!

看了整個咖啡生產流程,是不是覺得很神奇?很有興趣品嚐及訂購這個農場的咖啡呢?